发布日期:2024-06-19 | 来源:
近日,74岁的老人江祖文在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中心地闭上了眼睛。年轻时,老人做过知青、民办教师,中年时又遇企业改制下岗。虽历经岁月洗礼,但老人依旧豁达乐观。当得知自己患上肺癌、时日不多后,他立下了捐献遗体的遗嘱。在遗嘱中,老人款款写道,“遗体捐献,实有桃李相报之念,非关其他。”
江老人以大爱升华了生命的意义,把诚挚的”活下去“的祝福留在了人世间。他在临走前最后的奉献蕴含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真挚、最善良、最无私、最坦诚的一面,他付出自己去成就其他人生命的行为饱含真情又极具信仰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向他致敬。
在省内,像江老人这样无私而勇敢的前行者还有很多很多。在元宵节来临之际,83岁的范奶奶致电成都市高新区红十字会,请求协助办理遗体捐赠登记。
谈及捐献,范奶奶郑重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应当有政治觉悟……我希望在百年之后依然能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遂百年后将身体能用的部分捐献救人,不能救人的部分用于医学研究,回馈社会。”
受传统的入土归根思想影响,即使遗体捐献者做出了捐献决定,家属也往往会重重劝阻;有时即使捐献者的直系亲属支持捐献,捐献者的旁系家属也不会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非常努力地协调好亲属们在病床前的争执,磨合好不同意见,讲清楚捐献问题,才能依据捐献者的意见完成捐献工作。
在过去互联网信息还不发达的时候,很多人对遗体捐赠没有太深入的了解,因此,我们特地采访了四川省红十字会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郑旭东。今天,就让我们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问:介绍一下自己?
答:大家好,我是郑旭东,是四川省红十字会“三献”中心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器官遗体捐献的登记者、无偿献血的献血者、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我主要负责器官遗体和眼角膜的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人道关怀等工作。
问:工作感受?
答:我觉得器官捐献协调员虽然是一个黑白颠倒、三餐不定、到处奔波的职业,是一个让人悲喜交加、特别考验人承受能力的职业,但确实是一个能帮助器官捐献者延续生命、帮助器官受捐者实现新生的职业。
问: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工作经历?
答: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两个时间节点,一个是7月1号建党节。一名90多岁的老党员在病重时,她强调医生说不要给她用镇痛药,她一定要坚持到7月1号那天捐献遗体器官。然后就在7月1号的前几个小时,她就不停地问她的孙子,到7月1号还有多久。她的孙子就看着闹钟不厌其烦告诉她还有多久多久。最后,在7月1号晚上,她安详而又满意的离世了。后面在我们的协助下顺利帮老奶奶实现了遗体捐献。
还有一个就是2022年5月8日,我母校的一个老师的母亲离世在我们的见证下实现了遗体角膜捐献。这天刚好是母亲节,又是世界红十字日,在这个非常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实现捐赠。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也非常伟大。
问:在工作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主要还是观念问题。在捐献见证过程中,最多的问题是亲属意见不统一,如有些直系亲属同意,但一些旁系家属反对;有些亲属开始同意,到现场后又反悔了。需要反复向亲属讲述捐献的法规政策,做很多协调沟通工作,最终帮助捐献者实现遗愿。
问: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未来会走向何方?
答:我觉得这个捐献数量可能会越来越多,(这个)从登记上就可以看出。在一几年的时候,它每年的登记量可能只有几百、几千,到现在的每年有七八万的登记量,逐年是呈一个递增的趋势。目前的话,四川省已经有四十多万的登记者,这个捐献肯定会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也会有更多的人接受器官捐献。
问:作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救助血液病患者的具体经历?
答:我是在18年来到单位的时候进行了入库,然后在前几个月进行了捐献。我见到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感觉到了生命就是特别的脆弱,也特别的宝贵,如果我自己有机会的话,肯定是会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别人的生命,自己一定会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问:对捐献者和捐献家庭有什么想说的?
答:感谢捐献者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作为一名协调员,我会进一步做好捐献服务工作,将这份大爱继续传递下去。
让我们一起,传递人间大爱!
来源:博爱四川